“法院白纸黑字判我们赢,可追债追了三年,1.57亿货款愣是像掉进了黑洞——恒大系连张能抵债的办公桌都找不到了!”宝胜股份一位内部人士的控诉在行业圈子里炸开了锅。
这家江苏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最近的一纸公告,像块巨石砸进看似平静的湖面。公告里轻描淡写的“无可供执行财产”七个字,背后却是宝胜股份数年诉讼耗尽心力后,面对法律文书如同面对一张华丽废纸的荒诞现实。赢了官司,输尽钱途,这出荒诞剧照见的哪里是一家电缆企业的委屈?分明是把整个产业链最脆弱的肋骨,血淋淋地暴露在市场的寒风里。
电缆穿越大地的脉络,却未能穿透债务的迷雾。宝胜股份的1.57亿元货款,是行业信用裂痕的缩影,亦是对市场风险治理能力的拷问。当“追债之路”演变为“维权困局”,我们更需要思考:如何让法律的温度抵达现实的土壤,让商业契约不再成为悬空的诺言。
一、胜诉的荒诞:1.57亿的血汗钱成了镜花水月
时间拉回2021年,宝胜股份与海南恒乾材料设备有限公司(恒大系关联公司)的货款纠纷正式浮出水面。1.57亿的本金叠加滚雪球般的利息,像一座沉重的大山死死压在这家电缆巨头的肩头。宝胜一路从广州市中院打到广东省高院,终于在2023年12月拿到了那份“终审胜诉”的判决书——海南恒乾必须还钱,恒大童世界和恒大集团也得承担连带责任。
然而,法律正义的光芒并未照进现实。当执行法官的手伸向这三家被执行人时,反馈令人瞠目结舌:名下财产空空如也,干净得像被精心擦拭过。法律文书上清晰的权责认定,在现实的“空壳化”面前苍白得可笑。一位接近执行的律师私下感慨:“这哪是执行难?简直是在废墟上找金子!” 宝胜股份空攥着一纸胜诉判决,仿佛举着价值连城的欠条,面对的却是债主家徒四壁的冰冷现实。
二、行业的呻吟:当巨头崩塌,供应链上的蝼蚁如何喘息?
宝胜的痛,绝非孤例。恒大债务危机如同推倒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,引发整个地产产业链的连锁雪崩。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名字——金螳螂、广田集团,哪一个不是在财报上赫然披露着数十亿的商业承兑汇票逾期?有的企业甚至因计提巨额坏账,直接从盈利跌入亏损的深渊。
电缆行业作为基建和房地产的“血管”,其生存命脉几乎完全系于下游客户的支付能力。行业长期深陷“垫资生产—赊销回款”的泥潭,面对恒大这样的巨无霸客户,议价权微乎其微,卑微如尘埃。
一位在长三角经营中型电缆厂的老板老李,在行业交流群里倒苦水:“现在接个大单子,哪敢高兴太早?得先查对方‘祖宗三代’,看看信用有没有污点。稍不留神,别说利润,连辛苦垫进去的本金都可能打了水漂!恒大这一倒,多少兄弟厂子跟着咽了气?” 这话道出了无数中小供应商在巨头阴影下如履薄冰的生存困境。当大厦倾颓,供应链中上游的中小企业往往首当其冲,成为风险传导链条上最易碎的环节。
三、破局的曙光:给脆弱的供应链穿上“铁布衫”
宝胜用血泪换来的惨痛教训,足以成为整个电缆行业乃至更广泛制造业的警世钟。行业要生存,必须从根子上构筑风险防火墙:
1. 信用评估要“狠准快”:别再盲目崇拜大客户光环。必须建立动态、穿透式的客户信用评估体系,像雷达一样实时扫描风险信号。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,避免过度依赖单一“财神爷”,否则“财神”变“瘟神”,哭都来不及。2. 合同条款要“镶金边”:跟大客户签合同,别被订单冲昏头。白纸黑字里必须埋下“护身符”——引入实力雄厚的第三方担保,或者巧妙嵌入应收账款保理、信用保险等供应链金融工具,让风险被分摊稀释。3. 法律意识要“跑在前”:一旦嗅到客户财务不稳的苗头,必须像猎豹一样迅捷行动。立即启动诉讼程序,同步申请财产保全,把对方可能转移的资产提前“锁死”。法律武器要用得早、用得准,别等对方“金蝉脱壳”才如梦初醒。
监管层面更应主动作为。探索建立“供应链风险共担基金”,如同为在惊涛骇浪中航行的小船提供一片应急的避风港,让中小企业不至于因一次巨头的突然沉没就跟着陪葬。
四、终极的叩问:谁该为系统性风险“埋单”?
恒大债务危机的余波绵延数年,其破坏力早已远超单个企业的盈亏生死。当法律程序庄严落幕,却依然无法为企业挽回实质损失时,一个沉重的问题横亘在市场面前:这场系统性风险的“账单”,最终该由谁来“埋单”?是让宝胜股份这样无辜的供应商默默吞下苦果,还是在制度层面构筑更坚固的堤坝?
答案显然指向后者。重构整个商业社会的信用基石迫在眉睫,这需要强制性的、更透明的企业信息披露,让风险无处遁形;需要更高效的破产重整与清算机制,让“僵而不死”的空壳公司无法继续吸血;需要更具震慑力的法律执行保障,让胜诉判决不再是“法律白条”。
当电缆工人手中的铜芯能贯通城市的血脉,却穿不透债务筑起的冰冷铁幕;当庄严的法槌落下宣告正义,却换不回企业赖以生存的真金白银——宝胜股份的1.57亿“纸面胜利”,如利刃剖开了商业信用的脆弱内里。
这场旷日持久的追债马拉松,早已超越了个体企业的得失荣辱,它最终指向一个冰冷拷问:当系统性风险的海啸席卷而来,仅凭企业单薄的“风险意识”之舟,如何能穿越这惊涛骇浪?
法律判决的温度,唯有真正抵达企业焦渴的账本,才能证明正义的不虚此行。否则,再铿锵的胜诉宣言,也终将在现实的荒漠中,碎成一地无人倾听的回响。
注明:本文系转载网络资源,如有侵犯版权问题请和管理员联系删除!
咨询电话
13554162348